15177942942
摘要:
南宁播音与主持工作的历史,广西播音主持发展史本文将分析广西60年来广播电视不同历史时期的播音主持典范作品,总结广西播音主持发展的特点及经验,既有横向的比较,又有纵向的归纳,对播音主持发展史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60年历史发展脉络,科学总结60年来播音主持发展规律,对丰富广西播音主持发展史的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
本文将分析广西60年来广播电视不同历史时期的播音主持典范作品,总结广西播音主持发展的特点及经验,既有横向的比较,又有纵向的归纳,对播音主持发展史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60年历史发展脉络,科学总结60年来播音主持发展规律,对丰富广西播音主持发展史的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
一、引?言
关于广西播音主持发展史的研究,有一些资料进行过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中,对广西广播电视发展与现状,以及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有过概述。《广西老新闻工作者回忆录》中对播音主持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简介。《广西广播电视大事记》对广西播音员主持人获奖作品和论文等有较详细记载,还有《响彻八桂大地的声音——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莽原》等。但这些研究对广西区内的电台、电视台不同时期的播音状况,各个时期主要代表人物、重点作品,以及不同风格流派等方面还缺乏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仍有待做进一步探讨。
2018年是廣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广西播音主持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播音主持作品和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主持行业建设从无到有,日臻完善,播音主持学科不断发展,论著成果丰硕。我们汲取60年来广西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经验,记录广西名主持、名主播成长经历,认真梳理60年的历史发展脉络,科学总结60年来广西播音主持发展规律,这对于丰富广西播音主持发展史的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广西播音主持发展史研究的理论框架构成
广西播音主持发展史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播音主持史的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新闻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指导下进行。
纵观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张颂在《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中对中国播音学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张颂《回眸播音主持专业30年》更是从“导向意识更加明确”“规范意识更加突出”“话语样式更加丰富”“专业队伍更加壮大”“特色意识必须深化”5个方面对新时期的播音创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姚喜双在《播音主持概论》中对播音主持事业从诞生到新世纪的发展进行了完整的梳理。这些理论研究为播音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播音创作史的研究提供了明晰的理论框架。
在这种理论框架下,广西播音主持发展史的研究梳理,重点是研究广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播音主持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其次,是60年来广西播音主持行业管理和建设成就,包括行业组织建设、行业政策法规的颁布、播音主持行业创优评奖活动;还包括60年来广西播音主持学科建设的情况,广西播音主持行业论著发表出版及播音主持行业的大事记。
综合以上情况,广西播音主持发展史的研究应秉承坚持客观原则、实证原则、时代原则、整体原则,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播音主持历史进行综合性、多学科的研究。
三、广西区内电台、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及其播音主持作品研究
分析广西60年来广播电视不同历史时期的播音主持典范作品,在历史的系统梳理和个案的典型研究方面对广西播音发展史有一定补充完善。选取广西区内电台、电视台,有一定影响力的播音员主持人及其播音主持作品,还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优秀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特色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风格、创作规律进行分析把握,研究播音主持创作的历史发展轨迹,总结经验教训,揭示开创和发展播音主持事业历史活动的某些内在联系和特点,力求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体现出历史发展的高度、内涵和厚度。
(一)广西和平建设时期播音研究 (1959年~1966年)
1959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揭开了广西历史的新篇章。在这期间广西电台广播的主要内容是:国内外及广西地区时事,祖国建设成就,科学卫生知识,重大政策讲话及文艺节目。这一时期的播音创作基调积极向上,语速适合工农兵收听的习惯,开办了《工人节目》《农民节目》《对职工广播》《对农村广播》等节目。新中国成立初期,男播音员普遍较少,根据工作需要,调进了一些优秀的播音员,同时从大学、中学里选调了一批青年学生作为新生力量加入播音队伍当中。在全国建设热潮的带动下,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播音员,为播音事业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播音研究 (1966年~1976年)
广播节目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改为录播。 在“文化大革命”前,广西各级电台的播音风格是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听众面前。一方面,不少台、不少节目以及不少播音员和编辑,做了自然、流畅、轻松、生活化和富于个性的播音风格探索;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小台模仿大台的雷同化现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播音腔调显现出“高、平、空、冷、僵、远”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播音风格渐趋多样,并出现了多种主持人节目形式。
(三)改革开放初期播音研究 (1976年~1986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播电视宣传指导思想和理念发生了变化,播音内容更加翔实、方式更加丰富、手法更加生动,突破了很多定式和框架,这给播音创作带来了生机和创新。广西电台致力于广播改革创新,提升媒体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七彩假日》《空中体坛》《激光PARTY》等一批主持人节目的推出,广西电台全面推进广播传播模式的改革,也出现了一批以莽原为代表的著名播音员主持人。
(四)改革发展时期播音研究 (1986年~1999年)
1992年,广西第一个专业化电台——广西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到广西交通台的建立,广西电台顺利完成了第一轮广播频率专业化改革,形成了针对不同对象、具有不同风格的6个系列广播。不同类型的节目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具备不同的素质,这对播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期间,播音创作话语样式伴随着节目形态、节目内容的变革,更加灵活、不断丰富,为传播节目内容和精神实质服务。
(五)新世纪播音研究 (1999年~2018年)
党中央提出了“三贴近”原则,这其中既凝结着广播电视工作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新世纪传媒事业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这一时期很多优秀的播音主持作品都充分落实和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内容接地气、充满人情味儿、形式创新,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广西电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打造的《北部湾之声》正式开播,成为我国唯一一个区域性国际广播频率,文艺广播、教育生活广播、经济广播进行全新改版,相继推出95.0MusicRadio、私家车930、970财富广播、八颗牙齿晒太阳等节目及优秀主持人,在广播专业化、特色化、类型化改革方面及主持人个性化方面实现了新跨越。
四、广西播音主持历史人物及其播音主持風格形成研究
如何科学总结概括广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发展的历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对广西播音历史人物及其播音主持风格形成的研究。选取各个时期典型的播音代表人物对其播音风格、特征、形成展开探讨,提出播音员主持人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文化底蕴、多彩的人生阅历,这些综合体现是形成其独特播音主持风格的重要原因。
此外,一些播音员和主持人也相继出版了自述或著作,这些作品以创作者的经历为线索,论述了他们对播音创作的体会和认识,为研究播音创作史提供了大量的史料。
最后,要重视广西播音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留存。这些也是播音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播音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后,各个电台及电视台都越来越重视对节目资料、播音作品的保存,一些老播音主持工作者长期做了大量的播音史料收集整理工作,为研究播音创作史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广西播音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重视引入播音主持口述历史研究
口述历史被称作“倾听过去的声音”, 它主要以采访历史人物录音录像的方式记录口传记忆。原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在《电影传奇》节目中,采用了许多见证人独白的方式进行对中国当代电影史的口述,这是我国最早引入“口述历史”这种新闻访谈样式的广播电视节目之一,形成“广播电视传播与口述史的跨界之作”——口述历史节目。
把口述历史引用到播音主持发展史研究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扩展播音主持历史叙述的局限性,丰富了记录播音主持发展史的方式;还可以把播音主持发展史的研究推广到普通民众之中,口述播音主持发展历史,更可以较完整地再现当时社会发展的变化,丰富播音主持发展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此外,播音员主持人本身就是公众人物,口述历史有其独特优势,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媒大学制作的《声音的铸炼师张颂》节目就是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概述了我国播音主持发展历史沿革。
在进行广西播音主持发展史研究过程中,通过采访那些播音员主持人,特别是那些老播音员,通过他们的人生阅历、心路历程,具体、生动、实际地展现广西播音主持事业发展轨迹,勾勒出播音主持发展的历史脉络、传统沿革,为人们提供有声有色、活灵活现的播音主持发展概貌。
扩展资料---------------------------
4月20日,南宁新闻综合频道就要迈入高清时代了,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而言,这意味着更清晰的视野、更绚丽的画面;而对于我们电视人来说,这也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喜事。因为,在南宁新闻综合频道实现高清标清同步播出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电视人的热爱和坚守,尤其是老一辈的电视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在这个行业上不懈努力创新,把青春和汗水都留在了荧屏里。接下来咱们就去认识几位老一辈电视人,听听他们和电视的故事。
眼前的这一张面孔,相信许多南宁人一定不会陌生,她叫吕子卓,是南宁广播电视台第一代播音员,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只要大家打开电视,时常能看到她端庄秀丽的身影。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讲,她称得上是那个年代的南宁人共同的“女神”。
南宁广播电视台原播音员 吕子卓
当时我们负责的工作挺广泛的,因为当时人员比较少,当时电台和电视台是合并在一起的,主持人也是共享的,所以我们既干电台又要干电视台。比如说晚会、新闻、大型节目、竞赛、现场报道、节目录制,都是我们要亲力亲为去做。
由于人员紧缺,一位电视人拉出去就是一支团队,什么都要忙,什么都要干。再加上摄像机只有几台,要做好一档节目非常不容易。不过,吕子卓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而是凭借着对电视工作的一腔热爱坚持了近30年,将自己最青春、最美好的电视形象奉献给了观众。
前辈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成为了电视人前行的动力。17年前,《新闻夜班》栏目正在开展《爱心改变命运》特别报道,为了深入了解贫困学子的学习生活状态,十几位记者分赴到了各个县份开展调查报道,刚转业回来不久的古志坚便是其中之一。虽然那会儿的采访条件相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所提升,但当时下乡采访的道路交通状况还是蛮艰苦的,每当采访车子开不进山的时候,记者都要拎着设备步行,而十几年前电视行业的设备都是“大块头”,光一个三脚架就十几斤,拎一堆设备上山采访,就宛如一场体能训练。
南宁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通联组主管 古志坚
我记得那个时候因为没有小机器,都是这种大机器,还没有配脚架,摄像机的稳定性完全只能靠自身身体来稳定。所以我记得在2001年那次抗洪采访,八天九夜的采访当中,我采访了两个采访对象之后,机器根本就卸不下来了。为什么卸不下来,采访完之后整个半边身子就麻木了,然后就叫我的搭档赶快把机器扶起来扶着,然后把我的手慢慢拉伸起来,才恢复了知觉。
提起那时候的外采经历,古志坚嘴上说着辛苦,但脸上洋溢的是满足和骄傲,在他看来,那些看似艰辛的日子,其实凝聚了自己和整个团队的坚守与信念,也正是因为大家对电视行业的一股热情,鼓足了努力创新的动力,近几年,电视行业在技术设备上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这一点,在南宁广播电视发射覆盖中心“扎根”了25年的覃江华有着切身的体验。覃江华所负责的广播电视发射台,承担着无线信号发射和覆盖的任务,上个世纪,在有线机顶盒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南宁的电视节目都是从这里传输到千家万户。当时,由于发射设备不稳定,每当雷雨天气,家里的电视信号就会受到影响,如今,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这种情况已经很少发生了。
南宁广播电视台发射覆盖中心发射台主管 覃江华
我这块的发射设备,主要是由以前电极管转型为全固态发射机。现在新态的发射机也出现了,它附带有软件各方面,操作、播控系统也得到了一定升级,它收看的清晰度和声音接收效果,跟之前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信号发射设备让大家觉得有些遥不可及,那么,我们电视节目演播室的更新和升级,电视机前的您肯定印象深刻。不说远的,十年之前,我们《新闻夜班》栏目的演播室背景只是一块背板,演播室布置也比较简陋,而这几年,每当大家打开南宁新闻综合频道的节目,“高大上”的400平米全景演播室都会与您相伴。
南宁广播电视台《新闻夜班》栏目主播 赵影
从4月20号开始咱们就迈入高清时代了。这对于我们南宁电视人来说也是一个质的飞跃。大家知道,高清比标清的画面一定是更清晰的,色彩一定是更艳丽的。所以说我相信我们的节目播出后,一定会给观众们带来不一样的视听享受。
南宁广播电视台第一代播音员 吕子卓
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的这个发展阶段是可喜可贺的。现在的屏幕越来越大了,画面越来越清晰了,满足了观众朋友观看电视节目视觉的享受,我觉得南宁观众有眼福了。
想了解更多关于艺考的相关资料,欢迎联系我们广西翼视传媒,不管你学不学都可以免费咨询。